“家校社”协同,温州瓯海“景星筑梦”计划助力小学生成长
“家校社”协同,温州瓯海“景星筑梦”计划助力小学生成长
“家校社”协同,温州瓯海“景星筑梦”计划助力小学生成长潮(cháo)新闻 记者 胡静漪 赵静 通讯员 王明荃
耳边的喧闹声(xuānnàoshēng)、扑鼻的鱼腥味、脚下的泥泞感,构成了许多人对渔港的印象。不过,“升级版”渔港经济区可能颠覆人们的印象——这里依港布局(bùjú)着(zhe)渔业产业、文旅休闲、产城融合等(děng)不同功能,更像个“迷你开发区”。
温岭围绕(wéirào)礁山渔港打造沿海(yánhǎi)渔港经济区试点项目。图为礁山渔港小镇核心区改造工程项目效果图。 温岭市海经局供图
今年,浙江省舟山嵊泗、宁波奉化两个(gè)渔港经济区(jīngjìqū)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项目试点名单(míngdān),加上2021年以来入选的温岭、岱山(dàishān)、象山、洞头、玉环、龙港、定海等7个项目,浙江已有9个国家级试点,数量在全国位居第一。
这些试点有一些相同的硬性入选条件。比如,拥有1座以上国家级(guójiājí)中心渔港,拥有或(huò)规划不少(bùshǎo)于50万平方米的渔港有效掩护水域和不少于40万平方米的功能(gōngnéng)配套陆域,满足1000艘以上渔船避风需要等。
今年年底,首批入选(rùxuǎn)的台州温岭和舟山岱山两个试点即将迎来验收,预计到2027年9个试点全部建成。怎样把点状的渔港打造为成片的渔港经济区?一座渔港如何(rúhé)成为产业旺、渔民富的发展引擎?近日,记者奔赴(bēnfù)浙江沿海,探访各个(gègè)试点项目。
现代渔港,变身综合(zōnghé)服务平台
烈日炎炎,台州温岭礁山渔港,沿海(yánhǎi)12个崭新的码头依次排列,近(jìn)3000号工人正在建设渔港经济区的多栋现代化综合体。
谁能想到,一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(zāngluànchà)的老旧渔港。“3个渔业码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(jiàn)的,房屋等设施落后,尤其是这么多年港池淤积,渔船很难靠泊(kàobó)卸货,得用小船转运。很多渔船只能去宁波、舟山甚至福建装卸。”温岭市海经局(hǎijīngjú)规划建设科科长江旭亮说。
于是,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:温岭(wēnlǐng)渔船开到外地卸货交易,温岭渔业加工(jiāgōng)企业再跑到外地把渔获(yúhuò)买回。要知道,温岭是渔业大市(shì),渔船总功率和捕捞总产量稳居全省前列,尤其是红虾品类,在(zài)全国有定价权。这么一来一回,运输费和保鲜设备成本大增。早在2016年,温岭企业就呼吁要加快疏浚港池,恢复深水渔港功能。
而(ér)在浙江东面,悬水孤岛嵊泗临近浙北渔场,台风天里最多有1400余艘省内外渔船同时躲进嵊泗渔港。此前建设的(de)防波堤围出600多万平方米(duōwànpíngfāngmǐ)的避风空间,但在12级以上台风来临时,西北侧没有山体掩护(yǎnhù),仍会形成风浪,安全避风能力有待提升。
渔船回港,不仅要在渔业(yúyè)码头装卸,还要靠泊加油码头、充冰码头做好渔需(yúxū)补给。同在舟山地区的岱山渔港一直存在码头岸线紧张的问题,这些年进港(jìngǎng)渔船不断增长,基础设施不足的现象(xiànxiàng)凸显,渔船有时需要等待较长时间……
2018年,国家发改委、农业农村部(nóngcūnbù)发布《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(2018-2025年)》,随后开启(kāiqǐ)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(shìdiǎn),这是对渔业发展支持力度最大的项目(xiàngmù)之一,浙江各地跃跃欲试——试点将获得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,配套6000万元省级资金,不仅能回应渔业发展所需,还能推动区域产业转型(zhuǎnxíng)。
渔港经济区怎么建?入选试点后,温岭市海经局一行远赴日本丰州鱼市考察,又在国内走访上海长兴岛、珠海洪湾、广西防城港(fángchénggǎng)等地渔港,画出(huàchū)一张“蓝图”。4年来,礁山渔港核心区总投资27亿元(yìyuán),共建设10个项目。修码头、建锚地、疏浚港池,把(bǎ)渔港做(zuò)大做深,把渔港服务做实做优,才能吸引渔船重新回来靠泊。
综观全省9个(gè)渔港经济区试点(shìdiǎn),建设项目各有异同,但扩容码头、港池、锚地、航道等海上基础设施是标配。
比如(bǐrú),嵊泗试点投入2.5亿元(yìyuán),用于泊稳升级改造工程,也就是再建一条防波堤、再造一个“港中港”,由此开辟出500艘(sōu)大中型渔船的(de)锚泊区域,能够容纳更多船只避风;岱山试点投资1.5亿元,打造高亭渔港西港区的渔业综合配套(pèitào)区,整治老旧码头(mǎtóu)12座、新建2座渔业码头,配套加油充冰码头、装卸码头,进一步提升渔港综合功能。
除了安全和(hé)便捷,智慧和绿色也是(shì)建设目标(mùbiāo)。比如,洞头试点建设未来渔港数字化(shùzìhuà)平台,健全渔港综合管理服务体系;龙港试点推进污染物数字化防治建设项目,主要布设渔船污染物接收、贮存和预处理减量的“海洋云仓”物联网设施。
眼下,奉化渔港经济区的长三角互联网水产商贸(shāngmào)中心码头工程已经开工。试点以莼湖渔港为核心(héxīn),打造“数字母港(mǔgǎng)·度假(dùjià)海湾”,计划2027年全面建成现代渔港体系,力争实现渔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。
未来,现代化渔港(yúgǎng)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,还是面向渔船、渔获(yúhuò)和渔民的高效流转与舒适生活的综合服务平台。
三产融合(rónghé),集聚产业链上下游
岱山有超过7500人从事梭子蟹生产,年捕捞量约为舟山(zhōushān)的60%。形成鲜明反差的是,本地的梭子蟹交易量在试点建设(jiànshè)前微乎其微。
定海瞄准“远洋龙头、国际渔港”定位,引入多个金枪鱼(jīnqiāngyú)加工项目(xiàngmù)。图为定海金枪鱼加工企业。 定海区海经局供图
“以前出岛(chūdǎo)要先(xiān)坐轮渡到舟山本岛,再开高速到宁波,有风有雾就动不了。”舟山抲鱼人梭子蟹(xiè)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幸淑是岱山人,在2021年舟岱大桥开通前,公司船队都会到舟山、宁波、江苏(jiāngsū)启东等渔港卸货交易。岱山有捕蟹人,却难培育蟹产业。
大桥开通当年,岱山入选首批国家级(guójiājí)试点,陆上运输通道为蟹笼船靠泊、卸货和运输提供了重要支持(zhīchí)。
作为岱山试点的主要项目,蟹(xiè)文化产业园(chǎnyèyuán)由(yóu)国企主导、民企(mínqǐ)参与,抲鱼人公司就是参与的两家民企之一。项目共建成8个物流码头、8座加工交易中心,为船队和商户搭建了专业贸易平台。“岱山港口条件不错,回家也方便,这些年在外经营的岱山人逐渐回来了。”魏幸淑说。目前园区已入驻各类经营户95家,鲜货交易量两年多来累计(lěijì)超过(chāoguò)15亿元。
规模效应之下,精深加工业向下游延伸。舟山(zhōushān)中浩水产、舟山环太海洋食品(shípǐn)等企业陆续入驻园区,这些企业,有的主营蟹(xiè)棒、鱼丸等休闲海鲜食品,有的从事冻蟹加工和出口,还有的致力于金枪鱼综合利用加工,进一步提高(jìnyíbùtígāo)了渔业附加值。
当前,岱山的(de)梭子蟹交易量提升至全国前列,还吸引了外地、外省籍渔船前来卸货(xièhuò)。“随着市场持续发展,我们考虑给干货品批发业、科技(kējì)金融服务业等留出(liúchū)场地,进一步发挥产业带动作用。”岱山县海经局渔港管理站站长李斌说。
一直以来,渔港功能单一是很多沿海地区面临的(de)发展瓶颈。捕捞和鲜销为主的一产(yīchǎn)比重过大,二三产占比较小,渔业(yúyè)难以转型升级。渔港经济区陆域(lùyù)建设的核心要义,就是集聚产业链上下游。对此,各试点都在探索。
对照工程设计图纸,温岭试点项目负责人向记者(jìzhě)介绍:码头后方(hòufāng)的综合体依次是冷链仓储区、渔业加工区、综合鱼市区,渔获物一上岸就能储存、处理和交易。目前,试点项目建设进度为85%,温岭还启动了(le)二期项目,计划加入(jiārù)渔需补给、驻港办公等配套功能区,将于2026年(nián)年中建成。
“冷链物流的布局、交易市场的结构都有讲究。”江旭亮说,比如市场里除了生鲜销售,还(hái)设置精品拍卖、餐饮加工、观光通道等区域,力争(lìzhēng)实现一二三产(chǎn)融合。
加强产业集聚,需要找到差异化优势,因地制宜凸显(tūxiǎn)区域特色。
比如,定海试点瞄准“远洋龙头、国际渔港”定位,引入多个金枪鱼(yú)加工项目,并开发国家远洋渔业(yuǎnyángyúyè)基地小微企业园、鱿鱼(yóuyú)广场综合建设项目;玉环试点新建两艘海上(hǎishàng)加工船,主要加工虾皮、丁香鱼等,努力打造中国最大的海上加工产业集群。
嵊泗渔业的优势是什么?嵊泗县海经局(hǎijīngjú)副局长戴嘉提炼出一个“鲜”字:这里距离浙北渔场(yúchǎng)最近,可以接卸最新鲜的渔获。
低空(dīkōng)经济在此有了用武之地。在马关围垦区,“渔业+低空经济”智慧物流区规划引入无人机物流企业,开辟上海金山至舟山线路(xiànlù)货运通道,面向上海及周边市场(shìchǎng),培育定制化的精品海鲜供销产业链。
打造特色消费之外,嵊泗试点找准三大定位——渔获交易地、渔船(yúchuán)补给地、渔民休闲地。渔船进港后,可以先到南港区处理渔获,再到东港区补给渔需。最后(zuìhòu),渔民可以光顾餐饮、购物(gòuwù)等休闲场所,“两个港区分工明确,将实现交易、电商(diànshāng)、物流、渔业(yúyè)后勤保障等四大集聚,带动全县渔业全链条发展。” 戴嘉说。
富民兴城,强力引擎即将发动(fādòng)
位于嵊泗渔港东港区的金平村,这些年(nián)变化不小:纯渔业区变成半个旅游村,大小渔船减至(jiǎnzhì)86艘,村集体收入4年翻了两番。
怎么承接渔港经济区发展的红利?村支书陈军动足(zú)了脑筋。利用闲置土地,村集体有了物业、仓储以及国有(guóyǒu)部门委托(wěituō)管理等收入,顺势成立强村(qiángcūn)公司。村里餐饮、民宿就像雨后春笋,不少渔民转做运输船员、园区保安,就业加快“渔转港”趋势。
嵊泗是全国最小的(de)县城,2024年末户籍(hùjí)人口仅(jǐn)有6.95万人。因交通不便、产业(chǎnyè)单一,人口已经连续27年负增长,“产业留人”迫在眉睫。近期,渔港经济区试点(shìdiǎn)作为重点内容,纳入省级单位结对帮扶嵊泗县“1+6”实施方案中,渔港成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的锚点。
除了嵊泗本岛的“浙北避风基地(jīdì)”,嵊泗试点还要助推嵊山岛“华东(huádōng)海钓天堂”、枸杞(gǒuqǐ)岛“中国贻贝之乡”建设。在下辖的两个小岛,渔港经济区将提升码头、配套用房、景观带等(děng)基础设施,培育海钓培训、休闲(xiūxián)观光、海上运动等多样的渔旅融合业态,吸引创业者和游客到来。
在工业大县,渔港经济区同样是渔民共富、城镇开发的引擎。项目在建期间,温岭(wēnlǐng)试点已新增建筑业(jiànzhùyè)、运输业岗位超过1300个,建成后,还(hái)将提供大量加工、物流、文旅等就业机会。
不仅如此,近些年温岭实施“两城两湖”建设(jiànshè),在滨海新城的规划图上,渔港经济区(jīngjìqū)正好处于温岭经济开发区和松门镇两大重点发展区域之间,中间地段如果(rúguǒ)能发展产业、集聚人气,将发挥纽带作用,联动整片新城提能(tínéng)升级。
未来,S2市域郊铁路(tiělù)将连通渔港和台州市区,附近的龙门港等国际商港(shānggǎng)将开展国际水产品进出口贸易,温岭市和上海水产集团签约合作后,还将引入上海市场的客货(kèhuò)流……“渔港、海港、贸港、旅港、工港、创港”六港合一,要把整个片区打造为“国际港”“不夜(bùyè)港”。
“非常期待建成后的样子,一定会有(yǒu)大不同!”江旭亮说。
试点只是一个(yígè)契机,一些(yīxiē)地方已开始着手二期项目,还有地方将渔港经济区建设打包纳入全域总体规划中,不断扩大(bùduànkuòdà)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。
从高亭渔港(yúgǎng)回到城区(chéngqū),一路都有挖机轰鸣。岱山县正在实施“美丽渔港”建设,包括渔港经济区在内,沿着(yánzhe)整条南部海岸,加快更新工业区和城中村。在这条“黄金带”上,将重新布局现代渔业小镇、港城综合服务(fúwù)等不同区块,梳理生态、交通、土地利用等脉络。
“我们正围绕(wéirào)渔港及海岸带打造友好人居环境,集水产(shuǐchǎn)交易、产业观光、美食文旅、功能码头、公园配套以及人才社区等功能为一体,提升片区综合竞争力。”岱山县美丽渔港建设(jiànshè)指挥部(zhǐhuībù)办公室主任方智恩(fāngzhìēn)说。到2030年,岱山力争转换新旧动能,融入2小时杭州、上海交通圈,从长三角“后院”变“前厅”。
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海洋渔业处负责人介绍(jièshào),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标准渔港(yúgǎng)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,曾规划14个省级(shěngjí)渔港经济区,并由县(市、区)人民政府编发建设方案。这一提早起步,为争取国家试点(shìdiǎn)打下了基础。
截至目前,9个(gè)国家级试点已累计投资超50亿元,带动社会各类投资超200亿元,并(bìng)促进渔民依港就业创收。到去年底,浙江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全国第一。9个试点建成后,将成为进一步助推区域(qūyù)经济发展的新引擎(yǐnqíng)。
国家发布沿海渔港(yúgǎng)经济区试点项目39个
2018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农业农村部联合编制了《全国沿海渔港(yúgǎng)建设规划(2018-2025年)》,计划建设中心渔港64座、一级渔港85座,渔船安全避风容量从(cóng)14.53万艘渔船增加到21.43万艘渔船,推动形成(xíngchéng)10大沿海渔港群(qún)、93个渔港经济区,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形成新增万亿产值(chǎnzhí)的产业规模。
我国在沿海渔港(yúgǎng)群内规划(guīhuà)建设多个渔港经济区。上海—浙江沿海渔港群是10大(dà)沿海渔港群之一,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宁波市(níngbōshì)、舟山市、台州市、温州市。规划支持建设中心渔港11座、一级渔港12座,渔船安全避风容量达到29250艘,推动形成14个渔港经济区。
投融资模式方面,采取政府投资(tóuzī)和社会投资相结合的模式,并依托渔港经济区内(qūnèi)经营收入和周边土地增值收益,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,提高(tígāo)渔港建设和运营效率。
自2021年起,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每年分批公布(gōngbù)入选的(de)渔港经济区试点名单,目前共有39个。
潮(cháo)新闻 记者 胡静漪 赵静 通讯员 王明荃
耳边的喧闹声(xuānnàoshēng)、扑鼻的鱼腥味、脚下的泥泞感,构成了许多人对渔港的印象。不过,“升级版”渔港经济区可能颠覆人们的印象——这里依港布局(bùjú)着(zhe)渔业产业、文旅休闲、产城融合等(děng)不同功能,更像个“迷你开发区”。
温岭围绕(wéirào)礁山渔港打造沿海(yánhǎi)渔港经济区试点项目。图为礁山渔港小镇核心区改造工程项目效果图。 温岭市海经局供图
今年,浙江省舟山嵊泗、宁波奉化两个(gè)渔港经济区(jīngjìqū)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项目试点名单(míngdān),加上2021年以来入选的温岭、岱山(dàishān)、象山、洞头、玉环、龙港、定海等7个项目,浙江已有9个国家级试点,数量在全国位居第一。
这些试点有一些相同的硬性入选条件。比如,拥有1座以上国家级(guójiājí)中心渔港,拥有或(huò)规划不少(bùshǎo)于50万平方米的渔港有效掩护水域和不少于40万平方米的功能(gōngnéng)配套陆域,满足1000艘以上渔船避风需要等。
今年年底,首批入选(rùxuǎn)的台州温岭和舟山岱山两个试点即将迎来验收,预计到2027年9个试点全部建成。怎样把点状的渔港打造为成片的渔港经济区?一座渔港如何(rúhé)成为产业旺、渔民富的发展引擎?近日,记者奔赴(bēnfù)浙江沿海,探访各个(gègè)试点项目。
现代渔港,变身综合(zōnghé)服务平台
烈日炎炎,台州温岭礁山渔港,沿海(yánhǎi)12个崭新的码头依次排列,近(jìn)3000号工人正在建设渔港经济区的多栋现代化综合体。
谁能想到,一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(zāngluànchà)的老旧渔港。“3个渔业码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(jiàn)的,房屋等设施落后,尤其是这么多年港池淤积,渔船很难靠泊(kàobó)卸货,得用小船转运。很多渔船只能去宁波、舟山甚至福建装卸。”温岭市海经局(hǎijīngjú)规划建设科科长江旭亮说。
于是,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:温岭(wēnlǐng)渔船开到外地卸货交易,温岭渔业加工(jiāgōng)企业再跑到外地把渔获(yúhuò)买回。要知道,温岭是渔业大市(shì),渔船总功率和捕捞总产量稳居全省前列,尤其是红虾品类,在(zài)全国有定价权。这么一来一回,运输费和保鲜设备成本大增。早在2016年,温岭企业就呼吁要加快疏浚港池,恢复深水渔港功能。
而(ér)在浙江东面,悬水孤岛嵊泗临近浙北渔场,台风天里最多有1400余艘省内外渔船同时躲进嵊泗渔港。此前建设的(de)防波堤围出600多万平方米(duōwànpíngfāngmǐ)的避风空间,但在12级以上台风来临时,西北侧没有山体掩护(yǎnhù),仍会形成风浪,安全避风能力有待提升。
渔船回港,不仅要在渔业(yúyè)码头装卸,还要靠泊加油码头、充冰码头做好渔需(yúxū)补给。同在舟山地区的岱山渔港一直存在码头岸线紧张的问题,这些年进港(jìngǎng)渔船不断增长,基础设施不足的现象(xiànxiàng)凸显,渔船有时需要等待较长时间……
2018年,国家发改委、农业农村部(nóngcūnbù)发布《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(2018-2025年)》,随后开启(kāiqǐ)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(shìdiǎn),这是对渔业发展支持力度最大的项目(xiàngmù)之一,浙江各地跃跃欲试——试点将获得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,配套6000万元省级资金,不仅能回应渔业发展所需,还能推动区域产业转型(zhuǎnxíng)。
渔港经济区怎么建?入选试点后,温岭市海经局一行远赴日本丰州鱼市考察,又在国内走访上海长兴岛、珠海洪湾、广西防城港(fángchénggǎng)等地渔港,画出(huàchū)一张“蓝图”。4年来,礁山渔港核心区总投资27亿元(yìyuán),共建设10个项目。修码头、建锚地、疏浚港池,把(bǎ)渔港做(zuò)大做深,把渔港服务做实做优,才能吸引渔船重新回来靠泊。
综观全省9个(gè)渔港经济区试点(shìdiǎn),建设项目各有异同,但扩容码头、港池、锚地、航道等海上基础设施是标配。
比如(bǐrú),嵊泗试点投入2.5亿元(yìyuán),用于泊稳升级改造工程,也就是再建一条防波堤、再造一个“港中港”,由此开辟出500艘(sōu)大中型渔船的(de)锚泊区域,能够容纳更多船只避风;岱山试点投资1.5亿元,打造高亭渔港西港区的渔业综合配套(pèitào)区,整治老旧码头(mǎtóu)12座、新建2座渔业码头,配套加油充冰码头、装卸码头,进一步提升渔港综合功能。
除了安全和(hé)便捷,智慧和绿色也是(shì)建设目标(mùbiāo)。比如,洞头试点建设未来渔港数字化(shùzìhuà)平台,健全渔港综合管理服务体系;龙港试点推进污染物数字化防治建设项目,主要布设渔船污染物接收、贮存和预处理减量的“海洋云仓”物联网设施。
眼下,奉化渔港经济区的长三角互联网水产商贸(shāngmào)中心码头工程已经开工。试点以莼湖渔港为核心(héxīn),打造“数字母港(mǔgǎng)·度假(dùjià)海湾”,计划2027年全面建成现代渔港体系,力争实现渔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。
未来,现代化渔港(yúgǎng)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,还是面向渔船、渔获(yúhuò)和渔民的高效流转与舒适生活的综合服务平台。
三产融合(rónghé),集聚产业链上下游
岱山有超过7500人从事梭子蟹生产,年捕捞量约为舟山(zhōushān)的60%。形成鲜明反差的是,本地的梭子蟹交易量在试点建设(jiànshè)前微乎其微。
定海瞄准“远洋龙头、国际渔港”定位,引入多个金枪鱼(jīnqiāngyú)加工项目(xiàngmù)。图为定海金枪鱼加工企业。 定海区海经局供图
“以前出岛(chūdǎo)要先(xiān)坐轮渡到舟山本岛,再开高速到宁波,有风有雾就动不了。”舟山抲鱼人梭子蟹(xiè)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幸淑是岱山人,在2021年舟岱大桥开通前,公司船队都会到舟山、宁波、江苏(jiāngsū)启东等渔港卸货交易。岱山有捕蟹人,却难培育蟹产业。
大桥开通当年,岱山入选首批国家级(guójiājí)试点,陆上运输通道为蟹笼船靠泊、卸货和运输提供了重要支持(zhīchí)。
作为岱山试点的主要项目,蟹(xiè)文化产业园(chǎnyèyuán)由(yóu)国企主导、民企(mínqǐ)参与,抲鱼人公司就是参与的两家民企之一。项目共建成8个物流码头、8座加工交易中心,为船队和商户搭建了专业贸易平台。“岱山港口条件不错,回家也方便,这些年在外经营的岱山人逐渐回来了。”魏幸淑说。目前园区已入驻各类经营户95家,鲜货交易量两年多来累计(lěijì)超过(chāoguò)15亿元。
规模效应之下,精深加工业向下游延伸。舟山(zhōushān)中浩水产、舟山环太海洋食品(shípǐn)等企业陆续入驻园区,这些企业,有的主营蟹(xiè)棒、鱼丸等休闲海鲜食品,有的从事冻蟹加工和出口,还有的致力于金枪鱼综合利用加工,进一步提高(jìnyíbùtígāo)了渔业附加值。
当前,岱山的(de)梭子蟹交易量提升至全国前列,还吸引了外地、外省籍渔船前来卸货(xièhuò)。“随着市场持续发展,我们考虑给干货品批发业、科技(kējì)金融服务业等留出(liúchū)场地,进一步发挥产业带动作用。”岱山县海经局渔港管理站站长李斌说。
一直以来,渔港功能单一是很多沿海地区面临的(de)发展瓶颈。捕捞和鲜销为主的一产(yīchǎn)比重过大,二三产占比较小,渔业(yúyè)难以转型升级。渔港经济区陆域(lùyù)建设的核心要义,就是集聚产业链上下游。对此,各试点都在探索。
对照工程设计图纸,温岭试点项目负责人向记者(jìzhě)介绍:码头后方(hòufāng)的综合体依次是冷链仓储区、渔业加工区、综合鱼市区,渔获物一上岸就能储存、处理和交易。目前,试点项目建设进度为85%,温岭还启动了(le)二期项目,计划加入(jiārù)渔需补给、驻港办公等配套功能区,将于2026年(nián)年中建成。
“冷链物流的布局、交易市场的结构都有讲究。”江旭亮说,比如市场里除了生鲜销售,还(hái)设置精品拍卖、餐饮加工、观光通道等区域,力争(lìzhēng)实现一二三产(chǎn)融合。
加强产业集聚,需要找到差异化优势,因地制宜凸显(tūxiǎn)区域特色。
比如,定海试点瞄准“远洋龙头、国际渔港”定位,引入多个金枪鱼(yú)加工项目,并开发国家远洋渔业(yuǎnyángyúyè)基地小微企业园、鱿鱼(yóuyú)广场综合建设项目;玉环试点新建两艘海上(hǎishàng)加工船,主要加工虾皮、丁香鱼等,努力打造中国最大的海上加工产业集群。
嵊泗渔业的优势是什么?嵊泗县海经局(hǎijīngjú)副局长戴嘉提炼出一个“鲜”字:这里距离浙北渔场(yúchǎng)最近,可以接卸最新鲜的渔获。
低空(dīkōng)经济在此有了用武之地。在马关围垦区,“渔业+低空经济”智慧物流区规划引入无人机物流企业,开辟上海金山至舟山线路(xiànlù)货运通道,面向上海及周边市场(shìchǎng),培育定制化的精品海鲜供销产业链。
打造特色消费之外,嵊泗试点找准三大定位——渔获交易地、渔船(yúchuán)补给地、渔民休闲地。渔船进港后,可以先到南港区处理渔获,再到东港区补给渔需。最后(zuìhòu),渔民可以光顾餐饮、购物(gòuwù)等休闲场所,“两个港区分工明确,将实现交易、电商(diànshāng)、物流、渔业(yúyè)后勤保障等四大集聚,带动全县渔业全链条发展。” 戴嘉说。
富民兴城,强力引擎即将发动(fādòng)
位于嵊泗渔港东港区的金平村,这些年(nián)变化不小:纯渔业区变成半个旅游村,大小渔船减至(jiǎnzhì)86艘,村集体收入4年翻了两番。
怎么承接渔港经济区发展的红利?村支书陈军动足(zú)了脑筋。利用闲置土地,村集体有了物业、仓储以及国有(guóyǒu)部门委托(wěituō)管理等收入,顺势成立强村(qiángcūn)公司。村里餐饮、民宿就像雨后春笋,不少渔民转做运输船员、园区保安,就业加快“渔转港”趋势。
嵊泗是全国最小的(de)县城,2024年末户籍(hùjí)人口仅(jǐn)有6.95万人。因交通不便、产业(chǎnyè)单一,人口已经连续27年负增长,“产业留人”迫在眉睫。近期,渔港经济区试点(shìdiǎn)作为重点内容,纳入省级单位结对帮扶嵊泗县“1+6”实施方案中,渔港成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的锚点。
除了嵊泗本岛的“浙北避风基地(jīdì)”,嵊泗试点还要助推嵊山岛“华东(huádōng)海钓天堂”、枸杞(gǒuqǐ)岛“中国贻贝之乡”建设。在下辖的两个小岛,渔港经济区将提升码头、配套用房、景观带等(děng)基础设施,培育海钓培训、休闲(xiūxián)观光、海上运动等多样的渔旅融合业态,吸引创业者和游客到来。
在工业大县,渔港经济区同样是渔民共富、城镇开发的引擎。项目在建期间,温岭(wēnlǐng)试点已新增建筑业(jiànzhùyè)、运输业岗位超过1300个,建成后,还(hái)将提供大量加工、物流、文旅等就业机会。
不仅如此,近些年温岭实施“两城两湖”建设(jiànshè),在滨海新城的规划图上,渔港经济区(jīngjìqū)正好处于温岭经济开发区和松门镇两大重点发展区域之间,中间地段如果(rúguǒ)能发展产业、集聚人气,将发挥纽带作用,联动整片新城提能(tínéng)升级。
未来,S2市域郊铁路(tiělù)将连通渔港和台州市区,附近的龙门港等国际商港(shānggǎng)将开展国际水产品进出口贸易,温岭市和上海水产集团签约合作后,还将引入上海市场的客货(kèhuò)流……“渔港、海港、贸港、旅港、工港、创港”六港合一,要把整个片区打造为“国际港”“不夜(bùyè)港”。
“非常期待建成后的样子,一定会有(yǒu)大不同!”江旭亮说。
试点只是一个(yígè)契机,一些(yīxiē)地方已开始着手二期项目,还有地方将渔港经济区建设打包纳入全域总体规划中,不断扩大(bùduànkuòdà)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。
从高亭渔港(yúgǎng)回到城区(chéngqū),一路都有挖机轰鸣。岱山县正在实施“美丽渔港”建设,包括渔港经济区在内,沿着(yánzhe)整条南部海岸,加快更新工业区和城中村。在这条“黄金带”上,将重新布局现代渔业小镇、港城综合服务(fúwù)等不同区块,梳理生态、交通、土地利用等脉络。
“我们正围绕(wéirào)渔港及海岸带打造友好人居环境,集水产(shuǐchǎn)交易、产业观光、美食文旅、功能码头、公园配套以及人才社区等功能为一体,提升片区综合竞争力。”岱山县美丽渔港建设(jiànshè)指挥部(zhǐhuībù)办公室主任方智恩(fāngzhìēn)说。到2030年,岱山力争转换新旧动能,融入2小时杭州、上海交通圈,从长三角“后院”变“前厅”。
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海洋渔业处负责人介绍(jièshào),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标准渔港(yúgǎng)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,曾规划14个省级(shěngjí)渔港经济区,并由县(市、区)人民政府编发建设方案。这一提早起步,为争取国家试点(shìdiǎn)打下了基础。
截至目前,9个(gè)国家级试点已累计投资超50亿元,带动社会各类投资超200亿元,并(bìng)促进渔民依港就业创收。到去年底,浙江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全国第一。9个试点建成后,将成为进一步助推区域(qūyù)经济发展的新引擎(yǐnqíng)。
国家发布沿海渔港(yúgǎng)经济区试点项目39个
2018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农业农村部联合编制了《全国沿海渔港(yúgǎng)建设规划(2018-2025年)》,计划建设中心渔港64座、一级渔港85座,渔船安全避风容量从(cóng)14.53万艘渔船增加到21.43万艘渔船,推动形成(xíngchéng)10大沿海渔港群(qún)、93个渔港经济区,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形成新增万亿产值(chǎnzhí)的产业规模。
我国在沿海渔港(yúgǎng)群内规划(guīhuà)建设多个渔港经济区。上海—浙江沿海渔港群是10大(dà)沿海渔港群之一,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宁波市(níngbōshì)、舟山市、台州市、温州市。规划支持建设中心渔港11座、一级渔港12座,渔船安全避风容量达到29250艘,推动形成14个渔港经济区。
投融资模式方面,采取政府投资(tóuzī)和社会投资相结合的模式,并依托渔港经济区内(qūnèi)经营收入和周边土地增值收益,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,提高(tígāo)渔港建设和运营效率。
自2021年起,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每年分批公布(gōngbù)入选的(de)渔港经济区试点名单,目前共有39个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